时间:2023/4/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皮炎医院哪最好 http://m.39.net/pf/a_9051898.html

考古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各地区远古社会多元演进、共同参与的综合结果。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有明显的共性,即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阶段性,同时受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抚河中游地区位于江西省东部,属鄱阳湖水系。这一地区地形地貌多样,水系发达,是赣鄱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先秦时期,这里存在着大量的聚落,交错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之中。聚落选址地点是人地关系的重要体现,所以对抚河中游地区的聚落选址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这一地区的人地关系。

一、抚河中游地理环境概况及聚落划分

(一)抚河中游地理环境概况

目前,江西省全境的先秦文化面貌还没有完全揭开,虽然赣北的鄱阳湖水域、修河流域、饶河流域和赣江中游流域等区域的先秦文化面貌已基本清晰,但是对赣东抚河流域和赣江上游流域的先秦文化面貌认识还非常浅。

抚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夏长、春秋短,无霜期长。流域内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之间,降水量从西南向东北渐增;各地区平均气温约为17.4—18.3℃,极端最高气温达42.1℃,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9.3℃;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最小相对湿度为5%,年平均蒸发量为㎜。

流域土壤以红壤为主,在山区和丘陵、平原地区土壤类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山区主要以花岗岩、片麻岩等风化形成的黄壤土及红壤土为主,土层结构组成大部分为中壤土,有少数壤土,土层厚度一般在30厘米以上;丘陵及平原区主要为红壤,质地粘重,保水性差,有机质缺乏,肥力差,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冲积土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土层厚度较深,土层疏散性强,透气性比较好,土壤肥力较高,是农作物的主要产地。

抚河中游所属地貌分区为江西省赣抚中游河谷阶地和丘陵区,该区属新构造运动大面积稳定上升区,岩性以紫色砂岩、页岩为主,并有第四纪红土层分布。地貌类型较多,河流阶地、高丘陵、低丘陵与红色盆地交相错落;少数地区有中山与低山零星分布。

总的来说,抚河中游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生物种类繁多,气候适宜,水系发达,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适合人类繁衍生存。可以想象,在先秦时期抚河中游应该是人类聚居生存、繁衍发展的重要区域。

(二)抚河中游先秦聚落划分

岗地类聚落在抚河中游地区发现较多,其主要形态表现为外围无壕沟,一般坐落在河流沿岸山地,水资源充沛,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灾害,是抚河中游先秦古人常用的聚落形式。此类聚落面积大小不一,多成群分布,且年代相近。除了沿河分布自组聚落群外,岗地类聚落也会分布在环壕类聚落周围,与环壕类比邻而建,有可能是由环壕类聚落衍生而来,如牛家山聚落、招家斜聚落等。

环壕类聚落是在抚河中游平原地区调查时发现的,主要分布在金溪县、临川区,其主要形态表现为外围有壕沟。它是古人开发的一种防御型聚落,根据建造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在平地上建立的,人工堆垒中部台地,壕沟底部为取土后地面。这一类聚落建成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一般建于平坦之地,多为地势低平的河道区域。

第二类,利用山岗地形,在山岗边缘地带人为挖出壕沟,中部及外围地势略高,经人类长时间的活动,中部台地愈来愈高。这一类聚落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与第一类相比,可减少修建的人工耗费,是人类使用智慧的重要体现。第三类,利用山岗地形,围绕山岗四周挖出壕沟,聚落整体地势较高。这一类聚落与第二类相比,壕沟更完整,在利用地形优势的同时,耗费人力也更多,但是聚落的功能更全面。

二、抚河中游先秦聚落空间分析

(一)高程分析

聚落高程反映的是古人类在聚落选址时在海拔高度方面的选择。抚河中游地区属于中国地理单元中的东南丘陵地带,山地较多,但也有河流冲积平原,大部分地区海拔较低,聚落大部分分布在低海拔的平地和山地。

新石器晚期环壕类聚落高程分布:0—50米有5个,占31%;50—米有11个,占比为69%;-米有0个,占比为0;米以上有0个,占比为0。岗地类聚落高程分布:0—50米有1个,占比为7%,50—米有10个,占比为71%;-米有3个,占比为22%;米以上有0个,占比为0。

总的聚落高程分布:0—50米有6个,占比为20%;50—米有21个,占比为70%;-米有3个,占比为10%;米以上有0个,占比为0。

这一时期有16个环壕聚落和14个岗地类聚落,环壕类聚落高程分布在50——米的聚落占69%,岗地类聚落高程分布在50—米的聚落占71%,两种聚落在选址时考虑的高程因素近乎相近。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聚落偏聚落选址趋向于低高程,主要选择区间为50—米。

(二)坡向分析

坡向对于山地生态有着较大的作用,因为山地的不同方位有着不同的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强度。坡向指地面的朝向,坡向影响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降水、温度等,受此影响,不同坡向的自然植被亦有差异。我国位于北半球,古人类一般会选择降水较丰富、温度较高、日照时间较长、植被较茂盛(食物更丰富)的阳坡居住,坡向是影响古代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通过统计分析,环壕类聚落坡向选择为:北向的聚落有1个,占比为6%;东北向的聚落有1个,占比为6%;东向的聚落有2个,占比为13%;东南向的聚落有1个,占比为6%;南向的聚落有5个,占比为31%;西南向的聚落有3个,占比为19%;西向的聚落有2个,占比为13%;西北向的聚落有1个,占比为6%。

岗地类的聚落坡向选择为:北向的聚落有3个,占比为22%;东北向的聚落有2个,占比为14%;东向的聚落有3个,占比为22%;东南向的聚落有个,占比为7%;南向的聚落有0个,占比为0;西南向的聚落有2个,占比为14%;西向的聚落有1个,占比为7%;西北向的聚落有2个,占比为14%。

从环壕类和岗地类的坡向统计图中可以明显的发现,在新时期晚期环壕类聚落坐落南坡的聚落多,而岗地类聚落坐落在南坡的聚落最少,形成了巨大反差。另外环壕类聚落南、东南、西南三个坡向的聚落数量加起来有9个,约占环壕类聚落总数的56%,而岗地类这三个坡向加起来只有3个,约占岗地类聚落总数的21%,二者存在鲜明的对比。

以此可以推测新石器晚期环壕类聚落在选址时偏向南坡,而岗地类则不喜南坡。就这一时期的总的聚落坡向分布来看,属东南向坡向的聚落最少,只有两个,约占聚落总数的7%,属东、南、西南三个坡向的聚落最多,都是5个,约占聚落总数的17%。

三、抚河中游先秦聚落选址规律

抚河中游地区先秦聚落选址与环境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环境因素影响聚落选址程度不同,各时期聚落分布亦各有特点。抚河中游地处东南丘陵地带,地势总体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和西部地势较高,多山地;中部地势较低,是平原和丘陵交错分布的区域。

(一)聚落集中分布在低高程区域

新石器晚期,聚落主要分布在50—米高程范围内,其聚落数量占聚落总数的70%;0—50米高程范围内聚落数量占聚落总数20%,两者相加为90%,这说明新石器晚期的聚落选址都偏向于米以下的低高程区域。

夏至早商时期,50—米范围内的聚落依然是占聚落总数比例最大的,但是较上一时期相比,50—米和0—50米高程范围内的聚落占聚落总数的比例都有所下降,而—米高程区间内聚落数量占聚落总数量的比例增长明显,表明了这一时期抚河中游的聚落选址在高程上有上移的趋势。

晚商时期,各高程区间的聚落数量所占比例和上一时期的基本相同,聚落主要选择的高程依然是50—米。西周早中期,分布在50—米高程范围的聚落数量占聚落总数的比例较上一时期略有增长,其他两个区间分布比例与上两个时期相比变化不大。这应该是这一时期的聚落生活模式与上个时期相比没有太大变化。

进入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以后,0—50米高程范围内的聚落数量比例明显下降,—米高程范围没聚落数量比例明显增长。这应该是农业发展成熟的结果,因为抚河中游地区平地少而山地多,古人类在聚落选址会选择性地避开可耕地。

(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坡向对聚落选址的影响减小

新石器晚期环壕类坡向选择南向的聚落有5个,数量最多,其他各坡向的分布较少。岗地类选择南向的聚落为0个,选择北向和东向的聚落数量最多,数量为3个。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环壕类聚落倾向于选择南坡建立聚落,而岗地类聚落则避开南坡。

夏至早商时期,环壕类聚落选择南向的数量最多,数量为5个;选择东南向的聚落最少,数量为0个。岗地类聚落选择东北向和西向的数量最多,数量为5个;选择东向和东南向的聚落最少,数量为1个。这表明在这一时期,聚落选址可能会有意的避开东南方向。

晚商时期,环壕类聚落依然是选择南向的最多,数量为5个;选择东南方向的聚落依旧最少,数量为0个;岗地类聚落选择北向的最多,数量为10个,同样选择东南方向的聚落数量最少,数量为4个。从这一地方的地形和气候来讲可能是来自东南方向风比较多,聚落有意避开风向。

西周早中期,环壕类聚落选择西向的最多,数量为5个;选择东向的聚落数量最少,为0个,其他各坡向均有分布。岗地类聚落选择北向和西南向的最多,数量为10个,选择东北向的聚落数量最少,数量为3个,其他各坡向均有分布。这一时期环壕类聚落选址在坡向上可能比较偏向西向,岗地类各个坡向均有分布,虽然有的少有的多,但是差距不是太明显。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环壕类聚落选择东南、南、西三个坡向的数量最多,为4个;选择西南坡向的聚落数量最少,为1个;其他各个坡向均有分布。岗地类聚落选择北向数量最多,为9个;选择西南向的聚落数量最少,为5个,其他各个坡向都有聚落分布。这一时期环壕类和岗地类聚落分布的最多和最少的坡向,在数量上差距都不是特别大,坡向对聚落选址基本没有影响。

结语:

自然因子对抚河中游先秦时期的聚落选址的影响,得出一些了关于抚河中游先秦时期聚落选址特征并尝试做出解释。高程、河流、坡度等环境因素对聚落选址影响较大,而坡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聚落选址的影响减小。

具体表现为:第一,聚落集中分布在底高程区域;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坡向对聚落选址的影响减小;第三,聚落多分布在坡度较低的平地或者缓坡地带;第四,聚落大都靠近河流建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44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