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1月14日电(记者闵尊涛、袁慧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对爱情的深情赞美,引无数后来人吟唱、追寻。 今年10月,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在江西抚州再度开幕,海内外众多戏剧领域的专家学者、艺人同好欢聚一堂,在这座“有戏有梦”的城市“遇见汤显祖,寻梦牡丹亭”。 在汤显祖研究专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华玮看来,汤显祖的戏曲作品中蕴含的“至情”思想超脱时代,在封建礼教的暗夜中放射出人性解放的光芒,烛照至今。 年,抚河文昌桥东,一代戏曲大师汤显祖生于江西临川文昌里一户书香门第。他自幼饱读诗书,诗文戏曲俱佳。 “早年汤显祖信奉学而优之道,常怀经世济民之志。”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吴凤雏介绍说,但他仕途坎坷,第五次会试才中进士。即便这样,汤显祖也不为权贵折节。首辅张居正两次延揽,汤显祖两次拒绝。 年,汤显祖向朝廷上呈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直书万历皇帝二十年朝政之弊。他因言获罪,遭到贬谪。 仕途不顺,却初心不改。被复用为遂昌县令后,汤显祖在任所倡耕读、重农事、轻刑罚、建书院,遂昌风貌大为改观,百姓安居、民众向学。 十余年宦海沉浮,汤显祖坚守道义,拒绝随波逐流。 此后,因对黑暗官场失望,汤显祖愤然辞官回乡。官场少了一位怀才不遇的官员,却诞生了一位四海闻名的戏曲大师。 回临川后,汤显祖兴建“玉茗堂”,开始创作“临川四梦”中的三部——《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将毕生精力投入于“寻梦”之中。 未成曲调先有情。《牡丹亭》一问世便反响强烈。 “情不止于男女之情,更饱含他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汤显祖研究专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认为,《牡丹亭》传唱至今,和汤显祖对“情”的细腻把握分不开。 因情生梦,因梦成戏。今天,《牡丹亭》已被翻译成为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