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应利贵州省金沙县第五中学本文发表于《贵州教育》年第5期 高考历史总复习(图片来自网络)很幸运,学校安排我同周志江老师一起到金太阳好教育总部南昌太阳城参观学习,此行主题是“好教育联盟第二次复习备考研讨会”,参会的数百名高考研究专家、学校代表来自贵州、湖南、江西等省的数十所教育机构。在当前的高校录取体制下,特别是近两年新课改逐年更替的大背景下,如何更高效的备战高考,是我校乃至全国高中师生共同努力探索、交流的重要课题。第一次踏上这片红土地,听了金太阳教育研究院谭锦生、焦兆群及临川一中方飞帆等高考研究专家的讨座,干货连连,受益匪浅,抄抄画画记了几大篇尚觉不够,好在手机拍照一瞬间。回校后反刍细思,也产生了许多想法,既受学校使命而去,一点感想唯恐坐井,特将讲座整理、综合后,分享出来与众多备考路上的师生交流,哪怕只是提供一种思考,值矣! 当前高考备战,全国高中圈子几乎都有一个默认的思路:8月至1月一轮复习,旨在“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要求“知识点全面覆盖,大纲考点逐一过关”,重在基础,踏实回归教材,是知识“点”的铺撒和掌握。此阶段是学生复习迎考的攻坚期。2月至4月的二轮复习,重在“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解题能力”,对一轮复习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大体系下形成小专题,讲练结合,以练查学,逐块突破,是知识“面”的构建,是学生能力、思维的重要形成期。此阶段是教师指导备考的关键期。5月至高考前的三轮复习,是学生整体再次补差和固化的关键期。主要通过模仿高考的仿真训练,“体验”高考,把握时间作息,高考节奏,提升学生的信心,稳住学生的心态,是“心”的塑造。此阶段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期。 实质上,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全国千万教师都踏踏实实做的必修课。然而,高考更多的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考察,即一轮复习中师生所教学的教材“死知识”的掌握只是二轮复习的一个前提,大家都差不多。然而,二轮复习后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焦兆群院长在总结全国各普通高中的二轮备考策略时指出,很大一部分学校在进行二轮复习时容易出现三大误区:一是基本上是考试,考完就讲,讲完就考,考试题目不选择,讲评试卷对答案;以考代练,以练代练,天天考试。二是将二轮复习变成一轮复习的“压缩版”,有些老师只针对平时学生出错的题进行整理后,进行复习。三是大搞“题海战术”,专题复习变成难题、怪题复习,模拟练习变成盲目练习。这些都不是效率最高的,高三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贵过金银,分秒都当珍惜,只有最高效的,才是最好的! 现在,我们具体谈谈的话题二轮复习究竟应该如何进行。 首先,二轮复习,教师必须是先锋。二轮备考的效率,直接取决于教师团队的业务水平。在二轮备考复习中,教师应该干些什么? 一、研读高考命题理论读物,把握高考命题趋势,潜心研究高考方向。 每个高三备考路上的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本学科的《高中课程标准》(年),当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这是国家教育部发行的指导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的最高指导性文件。《考试大纲》总纲中明确指出:“《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 在纯粹的考试学面前,高中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前提是师生都必须明白高考考什么?《考试大纲》总纲中指出:《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由此可见,高考仍是立足在学生知识和基础性、综合性的大原则上,却更多的考察学生捕捉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对教材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应用性、创新性的落实。另外,实行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年新课程标准以后,核心素养方面的在高考当中的考察成为课改必然趋,这都将通过高考这根指挥大棒来体现。但是,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就决定着高考变化也不可能在朝久之间,稳中渐变便是必然。把握住课改和高考改革的基本规则,我们便可知,当前的工作必须是先求稳,在稳的基础上又必须把握新变化,特别体现在年高考大纲中(在高考改革的大潮中,年高考命题的变化最为明显)。也就是说,我们师生当前的备考复习,当是在立足教材的大前提下,适当跳出教材,将核心素养的知识一并落实到位。 比如,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更加“突出人文精神”,要求进一步“吃透核心素养”。将年和年考纲大纲进行对比,变化清晰可见:考试范围及要求保持不变,但考核目标与要求方面进行了部分修改与增加。年考纲在年考纲基础之上,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尊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增加了“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句。可见,年考试大纲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制定,而年则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制定,此变化正是建立在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家国情怀为根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师生备考中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热点,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只有在备考中抓住考纲中的这个细微变化,深入理解考纲的内涵,才会对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有非凡意义,因为这些细节都将在高考题目中体现。 由此可见,《高中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重要性。当然,把握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新趋势的理论指导性资料不止这些,还应该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