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手足癣医治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33641.html

要说历史上的诗人,很多都写过苦难的现实和从仕的艰辛,但是孟郊写的诗除了“淡薄”之外,还总透露出一股子“穷酸”和“柠檬精”的味道,尤其是他的《教坊歌儿》一诗更是将其塑造成了“柠檬精本精”。为什么会这样?这可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孟郊的父亲去世早,所以小孟郊极早就扛下了家庭的重担,刻苦读书的同时还要照顾母亲,可以想见他穷困。也许正因小时候和母亲相依为命、感情深厚,所以他才得以吟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一流传至今的佳句。

后隐居嵩山,潜心苦读作诗,被当时人视为“处士”。贞观二年,孟郊前去长安考进士,遇到了一生的至交韩愈,尽管两人年龄相差较多,但同样困顿的生活处境,让两人更懂彼此。韩愈自小研究古训,关心政治,20岁时就来长安应进士,考了三次都没有考上。后在长安应试时遇到孟郊,结果这次孟郊没考上,韩愈反倒登进士第。韩愈深知穷苦书生落榜后的心酸,所以写诗安慰孟郊,于是两人感情愈加深厚。

孟郊虽然有很强的从仕心,但因性格刚正耿直且不懂得变通,所以考取进士的路程并不顺利,一直到46岁才进士及第,后再韩愈的推荐下才谋得一官半职,但是终日饮酒作诗,耽误朝政,所以官运也很坎坷。也许是孤苦贫困的生活,抑或他悲天孤僻的个性,他的诗虽然借鉴了陈子昂、王维等的诗风,但却又与他们的诗有所不同,孟郊的诗词“清新淡然”之间透露出一股“酸寒气”,就连好朋友韩愈也称呼他为“酸寒溧阳尉”。下面就来看看孟郊的这首《教坊歌儿》(一说《教坊小儿》)“酸”到什么地步。

原诗呈现

十岁小小儿,能歌得朝天。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能嘶竹枝词,供养绳床禅。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

诗词赏析

这首诗通俗易懂,讲的或许就是孟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60岁的写诗老人竟然不如一个10多岁的歌童,随即酸上心头,写下此篇。先来看前四句“十岁小小儿,能歌得朝天,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说一个10多岁的小孩因为歌曲唱得出色,竟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这里“朝天”即指的是得以见到皇帝并由此闻名天下。接着比对自身,写道:我一个60岁的孤苦老人,虽然能写出还不错的诗篇却只能对着山川河流感慨岁月流逝。这两句中“临川”借鉴《论语》中“子在川上曰”的典故。这里已经能够看出孟郊心里的“酸葡萄”心理了。

随后,他列出具体事例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且没有夸大,写道:“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能嘶竹枝词,供养绳床禅。”意思是,去年在西京寺(西京寺应该指的是大唐西京千佛寺)举行了盛大的歌颂佛陀的宴会,很多伶人都来参加并且歌唱盛世。但凡有人能唱“竹枝词”且唱的婉转动听,就能端坐在“绳床”上接受禅师的祝福和点化。说到这里,诗人孟郊不觉一股更强烈的酸意涌上心头,随即感叹,“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意思是,我这个能吟出优美诗篇的“糟老头子”,在这佛院盛会中却不如一个能唱歌的后生,人家都坐“绳床”被奉为上宾,而我却只能惆怅地翻看《唐诗三百篇》。怎样,是不是读来一股“柠檬精”的味道?

因孟郊家境清贫,加上他个性要强,所以不难看出他在此诗中流露出的不满和孤傲的情感,他既然会写诗,却不屑于写刘禹锡《竹枝词》般民歌风的诗词曲调,只能在宴会上抱怨、嫉妒,甚至暗自伤神,只能说真是个“耿直且任性的boy”了。

国学小常识

何为“绳床”?

绳床,也就是寺院的“椅子”。我国古代是没有椅子的,都是铺席席地而坐的,后来随着发展渐渐有了“床”,这里所说的床和我们今天的床不太一样,古代的“床”一般供长辈坐,大概类似于影视剧中皇帝的“龙椅”形状。

北周武帝时有僧人坐椅子的描绘

至于椅子则约在唐朝时从印度的寺院传到我国寺院内,或者更早,只是到唐朝时逐渐流行起来,这也和唐朝大兴佛教有关。尤其在盛唐和晚唐时期,一部分居士和与佛教接触紧密的人也开始使用椅子,只是那时记载均将其称为“绳床”。孟郊此诗中的“绳床”便是指僧人的椅子。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31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