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6/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

《霍小玉传》被誉为唐传奇中的“压卷之作”,故事广为流传,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将之改编为“临川四梦”之一的《紫钗记》,关汉卿《窦娥冤》中的某些桥段也对此有所借鉴。

简单来说,《霍小玉传》讲述的故事非常具有现实性,直到今天依旧时不时地便能听到类似的剧情。

这是一个渣男始乱终弃逼死曾经相爱的女子,最终却遭到了惨烈报复的故事。

负心男子花言巧语,痴心女却处处为其考虑

《霍小玉传》里的男主人公名为李益,是唐朝大历年间进士,身世清白,容貌俊朗,富有文采。

唐朝的科举与明清不太一样,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可以做官了,在一年之后还要再进行几次选拔考核,合格者才会被授予官职。

在故事的开篇,李益便通过了进士之后的第一次考核,也称“拔萃”,在等待复试。

少年得志的李益有一个非常直白的梦想,那就是找一个漂亮的女子陪伴。为此,他还多次拜托一些媒人,为其“博求名妓”。

从他追求的对象来看,就能知道这个人在一开始就没安好心。

巧了,李唐宗室里“霍王”的庶支没落之后,有一名为“霍小玉”的女子,也在寻觅一个文采出众的士子,两人在媒人的撮合下一拍即合。甚至李益为了哄霍小玉开心,还立下字句盟约表示永不相负。

就这样过了两年,李益的“拔萃”考试终于通过了,要离开长安前去赴任,两人面临着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霍小玉本为庶出,又沦落风尘;李益家本官宦,又登科赴任。

于是,霍小玉主动为李益的前途考量,作废了之前白纸黑字立下的盟誓;出于对情郎的爱恋,又提出了“八年之约”。

霍小玉当时才十八岁,李益也才二十二岁,所以就约定了八年内李益陪着霍小玉,八年之后,李益正当壮年,可以去与高门贵族联姻,而霍小玉就此出家,落发为尼。

李益对这个建议虽然动心,但却不好直接答应,就像以前一样说自己忠贞不二,一生就爱霍小玉一个人,且保证不用八年,八个月后就来接她回去完婚。

而这个约定,也成为了霍小玉悲剧的开始,因为她信了。

李益“渣男”行径引众怒,霍小玉临死发下“诅咒”

李益一去便杳无音信,因为他母亲给他定了一门婚事,女方是其表妹卢氏,乃世家大族,彩礼便要百万之数,李益只能江湖奔波,四处求贷,将与霍小玉的“八月之期”抛诸脑后。

其实如果李益在这个时候和霍小玉讲明情由,或是将其收作妾室,或是干脆断绝关系,都是能让人接受的,毕竟二人的身份地位实在差别太大。

但是,李益却一直“吊”着霍小玉,不主动与其联系,接到来信催促之后,又变着法地敷衍。或许他在为没有筹够钱财留一个后路。

就这样,霍小玉一直心心念念她的情郎,四处托人打探他的消息,以至于深陷贫困,不得不典当家财,同时又相思成疾,卧病在床。此时,李益筹够了钱,要和卢氏完婚,于是就回到了长安。

若是一个稍有良心的人,此时听说了霍小玉的情状,都要去探望一番,最起码也要让这段感情有一个明确的结局。但李益的行径真是令人愤怒。

他先是“潜卜静居,不令人知”。霍小玉得知其所在后,多次邀请他登门,李益不仅装聋作哑,还早出晚归,避而不见。

动静逐渐闹大了,以至于:

风流之士,共感玉之多情;

豪侠之伦,皆怒生之薄行。

于是,一位身着黄衫的侠客趁着李益出行游玩的时候,假装对其文采仰慕已久,又以家中有美女、骏马为诱饵,邀请李益及其一众同行人等前去做客,趁机将其哄骗至霍小玉处。

其间临近目的地时,李益多次想要换路前进,最后甚至意欲逃走,均被黄衫客强行拖拽回来,最终与霍小玉相见。

霍小玉之前做了一个梦,梦里就是黄衫客令其脱鞋。她醒后已知,“鞋”与“谐”同音,暗示霍、李二人终当相见,而“脱”即为“解”,既合而解,便为永诀。相见之时,便是死期。这是传奇作品中经常插入的神话色彩,一般用于推动后续故事。

果然,两人设宴相见,霍小玉心情激愤,以至于一时间无法言语,只能以“掩面”、“怒视”等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伤心和愤怒,随李益一同至此的朋友们都为此感到唏嘘。

就在这个时候,霍小玉将杯中酒水倾倒在地,瞪视李益,说出来一番凄恻之语和阴狠诅咒:

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徵痛黄泉,皆君所致。

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霍小玉说罢便气绝身亡,而一个月后李益与卢氏完婚。

没想到的是,霍小玉的诅咒生效了,李益多次看见有俊美男子向卢氏示爱,甚至有情书为证,而卢氏自己对此却一头雾水。夫妻两相猜忌,甚至大打出手,最终陌路。休掉卢氏之后,李益曾又娶了两次亲,但凡是与李益相恋的女子都没有好下场。

那么,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又有几分呢?

故事的创作背景,并非完全虚构,但有恶意中伤

故事里的负心男子李益并非一个虚构人物,而是大历年间著名的诗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就出自其《夜上受降城闻笛》。

或许很多人不会想到,《霍小玉传》的创作极有可能是“党争”的产物。

《霍小玉传》的创作时间大概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前后,即公元年左右。所讲故事发生在大历年间,前后不到半个世纪,当事人李益尚在人世。

此时恰好处于唐代“牛李党争”极为严重的时期,整个士人阶层大致分为了两个阵营,即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和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

“牛党”里的人物大多门第卑微,多庶族地主,为“科举”出身;而“李党”里的人物大多是高门显第,以荫庇为荣,是“门荫”出身。两者关于朝廷的选士方式、对待藩镇的态度等诸多重大问题有明显分歧,再加之个人恩怨纠纷严重,互相攻讦成为常态。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很多唐代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经卷入过这场“党争”之中,比如夹在其中左右为难的有杜牧和李商隐;元稹和李绅,就是那个写下“锄禾日当午”的诗人则是属于李党中的人物;李商隐的伯乐、骈文大家令狐楚则是牛党中的一员。

《霍小玉传》的作者名为蒋防,他的诗文受到了元稹和李绅的赏识,在站队上亲近“李党”,而李益恰好是“牛党”中的人物。

蒋防在故事里以“捕风捉影”的方式将李益塑造成一个寡廉鲜耻、喜新厌旧的薄幸郎形象,其意或许就在于中伤敌对势力人物,造成舆论攻势。这种手法是有前科的,大书法家、“欧体”的创造者欧阳询就曾经是受害者。

著名的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讲述的就是欧阳纥的妻子被白猿掳走,获救后诞下一名男婴的故事,欧阳纥就是欧阳询的父亲。而这个故事的大致构思出自汉代的传说,又因为长孙无忌曾作“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猕猴”一句诗来嘲笑欧阳询,继而开唐代以传奇故事污蔑、嘲弄他人的先河。

李益在个人行为上确实有些问题,新旧唐书对他的描述比较一致,都提到了其:

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于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谈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

可见李益确实如《霍小玉传》结尾处所言的那样,多疑成性,但将其产生的根源系于此,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故此,《霍小玉传》里生动的情节,多半是根据李益“防闲妻妾”的病态妒忌心理所虚构的,不一定真有其事,更像是如中伤“欧阳询”一般杜撰出来的“污蔑”文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98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