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地域歧视,这个现象虽然还没有根除,但在任何地方都是要被严厉批判的,但凡现在有点素质的人,都不会乱开地图炮,但是古代可不是这样的,古代的地域歧视,有时候可是赤裸裸的,官方直接摆在明面上。 这里必须说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地域歧视问题非常典型,宋朝歧视的是哪里呢?整个南方。 北宋初期,南方人可不好当 北宋时期,有这么一种现象——“重北人轻南人”,在官场等“体制内”,南方人受到整体性歧视,北宋初期,南方人从来没当过宰相,大宋王朝开国四十年内,竟无南人位列宰辅,景德四年(年),宋真宗欲用王钦若为相,宰相王旦竟公开称:“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虽古称立贤无方,然须贤士乃可。臣为宰相,不敢沮抑人,此亦公议也。”最后真宗也不了了之。一直到王旦死后,王钦若才得以位列相位。 有“圣相”之称的宋代名臣李沆一贯主张求治之道,公开强调“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这实际上就是专门针对梅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祖父曾致尧等南方士人的。 科举也是如此,江南士子虽倾力投入,但一些考中功名的南方人如晏殊和萧贯就被北方官员打压和歧视,真宗朝有“刚直君子”之称的重臣寇准就极力反对让南方人参政。江西人晏殊应中进士,表现优异,得“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寇准竟然仅因晏殊是江南人而反对晋用,对宋真宗说:“殊江外人”;临江人萧贯当中状元,他说:“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萧贯当不成状元,寇准逢人便说:“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 注:大才子晏殊,抚州临川文港乡(今南昌进贤县)人,险些成为地域歧视的牺牲品,所幸皇帝赏识他,他才得以重用 寇准这人看上去很讨厌吧,但问题是,人家还是一代贤臣,历史评价很高,这就更可怕了,连贤臣都公然这么说,实在是太过分了。可是,为什么这样可以理直气壮呢?而且,寇准这似乎已经不仅仅是“歧视”,他是明显把中原当自己人,把江南直接当“外人”。 这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很简单,就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大家知道,北宋这个政权实际是传承于后周这个“五代政权”;而南方则多属于割据政权“十国”,后来被陆续征服的。 所以,对于北宋来说,“中原集团”是自己人,“江南地区”则是外人,用人那自然要多用自己人了,这其实和地域关系不大,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有类似情况,比如什么北魏一直到隋唐的关陇贵族、明朝前期淮右勋爵、甚至连太平天国都有“老广西”的说法。 “以中原正统和胜利者自居的北方官员,也就是五代的宗室旧臣,在地域上和心理上存有优越感,视归化宋朝的南人为二等臣民,对这些“非我族类”有所防范和歧视,在科场上受阻抑、在政坛上也不受信任。一时朝廷勋贵权臣尽是北人”——丁俊屏。《北宋时期南人与北人地位的转化》 还有一个原因就比较复杂了,大家学过历史应该都知道,在宏观历史上,中国有一个趋势——经济重心南迁。 宋朝之前,统一的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一带,而江南一直被视为未完全开发的“次文明地区”,但是,南方已经渐渐开始开发了。不过,中原仍然存在旧的优越感。于是,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北方人呢?就瞧不起“南蛮”,认为他们只不过是“归化”而已。 北宋的这种做法疑惑无穷,对一个地区的长期打压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对南人的歧视政策在后期逐渐被打破,但南北两地人的对立始终存在。愤懑的南方人开始抗衡北方,北宋党争不断。针对南方人王安石的北派领袖司马光曾启奏神宗说:“闽人狭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 这种互相倾轧的做法使得宋朝内耗很严重。 不过,宋朝后期的时候,南北调个了,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大环境就是南方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南方人在话语权上越来越大,北人反有“沉抑之叹”,江南经过隋唐五代数百年的开发,国家的经济重心已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加上唐末五代年间北方战乱频繁,北人大批南迁,令江南成为人口稠密、物象繁华的地区。南北地位直接调个,一直到今天,中国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仍然是高于北方的。 而到了南宋更是如此,南方人占据了绝对主流。所谓的针对南方的地域歧视,当然也就不存在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3272.html |